噪音治理策略需要從源頭到終端進行管控,以確保聲環境的持續改善和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提升。以下是從源頭到終端的管控策略:
一、源頭管控
-
分類施策:
- 工業噪聲:城區企業布局,實行“退城進園”政策,對噪聲超標企業實行重點幫扶,同時加大處罰力度,增加企業違法成本。
- 建筑施工噪聲:抓好環境影響評價編制與監督驗收工作,開展“智慧工地”系統建設,實現對施工現場的動態監管,從而有效降低噪聲。
- 交通運輸噪聲:加強機動車管理,嚴禁報廢車、改裝車等噪聲超標車輛上路;針對敏感區域設置隔音屏障,阻斷噪聲傳播途徑。
- 社會生活噪聲:通過規劃和管理手段,減少商業活動、娛樂活動等產生的噪聲污染。
-
完善規劃引導:
- 在制定或修改國土空間規劃、交通運輸規劃和相關規劃時,應合理安排大型交通基礎設施、工業集中區等與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之間的布局。
- 細化交通基礎設施選線選址要求,盡量避開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。
二、過程管理
-
加強監管與執法:
- 建立健全噪聲污染防治監管體系,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和執法責任。
- 加大對噪聲污染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,確保各項噪聲污染防治措施得到有效落實。
-
提升監測能力:
- 加快完成自動監測系統建設并聯網,點位優先布設在人口密集區域,集中力量監測監控人居環境。
- 加快研究建設噪聲聲紋數據庫,推動寧靜小區、寧靜工廠、噪聲地圖等試點創新,探索污染治理新路徑。
三、終端治理
-
噪聲敏感區域保護:
- 劃定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,并加強保護和管理。
- 在噪聲敏感區域內,嚴格控制可能產生噪聲污染的活動和項目。
-
公眾參與與監督:
- 廣泛開展宣傳引導,增強公眾對噪聲污染防治的自覺性和參與度。
- 引導建立包括社區、業主委員會、物業公司和噪聲污染涉事主體等在內的對話協商機制,化解鄰里噪聲污染矛盾糾紛。
- 組織志愿者開展鄰里噪聲、車輛鳴笛、娛樂健身噪聲污染的提示勸導活動,共同創造安靜、宜居的聲環境。
-
技術應用與創新:
- 鼓勵低噪聲工藝和設備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。
- 推動噪聲污染防治技術的創新和應用,提高噪聲污染治理的效率和效果。
四、制度保障
-
完善法律法規:
- 制定或修訂噪聲污染防治相關法律法規,明確噪聲污染的定義、分類、標準和處罰措施等。
- 加大懲處力度,對噪聲污染違法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和處罰。
-
加強政策引導:
- 出臺相關政策措施,鼓勵和支持噪聲污染防治工作的開展。
- 對在噪聲污染防治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。
綜上所述,噪音治理策略需要從源頭到終端進行管控,通過分類施策、加強監管與執法、提升監測能力、保護噪聲敏感區域、公眾參與與監督、技術應用與創新以及完善法律法規和政策引導等措施的綜合運用,實現聲環境的持續改善和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提升。
上一條:商業建筑降噪:共建和諧鄰里關系
下一條:工業噪音治理:共創寧靜城市未來